被游戏重塑的我们,如何用游戏“编织”未来
![]() ![]() 假想一下:你和一位陌生人受邀参加一个游戏。你们两人将轮流出价,竞拍价值1元钱的小玩具。起拍价5分钱,最终出价高者获得玩具,但出价少的人必须按最后一次报价金额向游戏主持人付费。你觉得,结果会是怎样? 冷静如你,也许不会开出超过1元的价格吧?但是在你出价9毛9,而对手叫出“1元”的时候,你有没有那种“可恶,离成功只差一步”的感觉?再加上要白白付给主持人9毛9的不甘,你会想再多报5分钱,把你此刻的感受送给你的对手吗?面对你新一轮的挑战,对手又会作何打算呢? 大概80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一位研究生马丁·舒比克设计了这个“1美元拍卖”的小游戏。他自称通过演示这个游戏就赚到了数千美元。后来,舒比克就职于耶鲁大学,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他的研究聚焦于博弈论。而“博弈论”这个英文单词按字面直译就是“游戏理论”。 这个有趣的例子来自《游戏的力量: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一书。作者凯莉·克兰西,一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和富于哲理的思辨,写就了这本同时被《经济学人》《纽约客》《卫报》推为2024年度好书的著作。 身为一位科学家,克兰西通过脑机接口训练小鼠,来研究其学习操控视觉或听觉光标时,神经元与大脑皮层里发生了什么,成果发表于诸如《自然·神经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因此,她将人类痴迷游戏的本能,归因于我们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和结构。神经递质多巴胺发挥着传递奖赏预测误差的功能,多巴胺系统将任何预示奖赏的信号,也都一并视为奖励。学习本身也是对大脑的奖励,当我们解开谜题、发现自己预测正确,大脑会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奖赏自己。因此,大脑是个预测引擎,而游戏是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推动人类走上巅峰的学习系统。 克兰西的视野并未聚焦于当代流行的电子游戏,也没表露出自己对什么游戏产品抱有热情。她要讨论的“游戏”是人类历史上各式各样的“设有明确目标的系统”,而玩家通过做出选择来追求目标。游戏引入了随机性,要求玩家预测未来、制定策略,帮助人类探索心智世界、发展认知技能、领悟世界规则。电子游戏玩家们不必失望,恰是她的宏阔视野和严谨客观,让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为电子游戏正名”,探讨芸芸众生都要直面的诸多命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游戏和关于游戏的理论——博弈论,千百年来如何帮助人类给世界和自己建立模型,并由此重塑世界和自己。这一塑造的过程始终是双刃剑式的,兼具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游戏提供了战略战术的模拟演练。19世纪初普鲁士人发明了“战争游戏”,并通过游戏模拟训练军官们,帮助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出人意料地速胜了。二战期间德军举行了历时三周的战争游戏模拟,将军们讨论策划如何入侵苏联,模拟结果是到当年11月德军将摧毁240个苏联师。战役基本按预期进行,但苏联人同样提前进行了战争游戏模拟,并因预测到的不利局面全力调动军队防御,因此最终留下了远高于德军预测的部队数量。 在经济方面,掷骰子游戏蕴含的随机性,让人类发明了赌博,催生出概率论和统计学,并深刻影响当代的金融市场。热爱“战争游戏”的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在1944年出版经典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造了博弈论并由此将数学引入了经济学。约翰·纳什则提出了更广泛的均衡定义并以后续的博弈研究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博弈论中非常著名的思想实验“囚徒困境”,认为两人总是会互相背叛,因此无法获得最优选择。但克兰西反驳说,这是个被设计的具有特定利益结构的游戏,有太多因素被简化了,例如感情甚笃的恋人,就很可能不会背叛。以及有研究表明仅改变游戏名字就会带来不同结果:如果叫作“华尔街游戏”,参与者就更可能选择背叛;如果叫作“社群游戏”,参与者就更倾向于合作。另一个博弈论著名论断“公地悲剧”,源于生态学家哈丁用虚构故事来描述“公共资源自由使用会给所有人带来灾难”,因此应该限制生育权以避免人口过剩,后来则成为多国政府对公共资源拆解和私有化的借口。但实际它也站不住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早先就曾对公地在现实世界良好运行情况做过实证研究。 克兰西引出“1美元拍卖”和其他许多例子,来说明游戏能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在刻意设计的游戏机制推动下,玩家完全可能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与行动。而博弈论和经济学中所谓的行动者的“理性”,常常只是对“贪婪”的重新包装;这里的行动者也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类,只是抽象的概念。 20世纪的知名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言道:“没有一种理论会改变它所研究的对象,人始终是人。”博弈论、经济学乃至更多的社会科学理论,常标榜自己是多么“科学”地将人类行为和社会现实纳入数学模型,从而可以“理性”地预测和决策。但本书核心就在于要驳斥这类说法。人类不同于原子或恒星,人类是具备学习能力和可塑性的主体,会发生变化。人创造观念,观念也会改变人。 克兰西写道:“我们建构的世界模型,包含了我们为之设想的解决方案。因此如何为未来设计更好的游戏,通过游戏塑造更好的未来,成为所有人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 游戏在建立世界模型、设计机制和参数时,总是不可避免要对所模拟的现实进行简化。当玩家们意识到这只是个游戏的时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事情在于,我们将游戏当作了现实,将游戏理论——博弈论奉为反映现实的真理,再反过来用游戏作为标准去衡量活生生的每一个人,去塑造未来的形状。很多游戏都不是零和博弈,不要让偏见蒙蔽了你的选择。我们应该相信合作的力量,追求共赢的方案,这恰是今日世界急需的信念。(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 《游戏的力量:游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